close

  連續幾起殺醫、傷醫事件後,醫患關係再度被擺在社會輿論的前臺在信任缺失之下,醫生的“防禦性醫療”更加損害醫患關係“許多案件的懲戒力度不夠,威懾力不足,沒能遏制暴力案件的效仿汽車借款效應”
  “小兔皮膚過敏,陪她去打點滴,竟然連打四針才找準血威剛固態硬碟管,我也想拿刀砍人!”
  這是一條在近日備受關註的微博,微博的博主是廣東衛視的一名主持人港式飲茶。在陪女朋友就醫的過程中,他們兩人和這位負責扎針的護士都遇到了意料之外的“麻煩”。所幸的是,他的憤怒只留在了微博上。
  即便這位主持人在此後冷靜下來,刪掉原來的微博並公開道歉,然而事件並未就此平息。我們在此無意爭論這條微博風波中的孰是孰非,然而一個令人心驚的事實是———抗癌食物“砍人”這樣一個選項,在面對醫護人員的時候,已經如此“自然而然”。
  2京站美食013年白大褂上的血痕尚未褪去,在今年2月連續幾起殺醫、傷醫事件之後,醫患關係這個話題再度尖銳地被擺在社會輿論的前臺。
  醫患關係視同水火解決機制很不完善
  醫療資源分佈不均導致醫護力量的結構性緊張;醫護人員因長期超負荷工作而心力交瘁,在面對患者時情緒上的焦慮和緊張;依然在相當範圍內存在的看病難、看病貴,加劇著患者和家屬心理上的痛苦……醫護人員和患者猶如因病痛而被捏合在一起的繩索,它被上面所例述的種種力量拉得緊緊,而如我們所見,局部的撕裂正越來越多。
  從中國醫師協會的統計我們可以看到,手術科室、急診科室一直是醫患衝突的高發地。而大醫院由於收治危重病人較多,醫患衝突事件發生頻率也遠高於一般小醫院。此外,諸如兒科、耳鼻喉科等科室也已成為國內醫患矛盾激化的“重災區”。
  造成當下困局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是由於分級轉診制度不完善,部分專科醫生嚴重缺乏,醫生長期處於超負荷工作狀態。一些醫生認為,在很多人看來,醫生是個高薪職業。而人們沒看到的另一面是,醫生不僅要加班加點、長期超負荷地工作,還經常受患者的誤解和責罵,導致部分醫護人員心理失衡,加劇醫患關係的緊張。
  湖南省衛生廳副廳長方亦兵認為,我國醫療資源分佈不均衡的情況下,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依然存在,而分級轉診制度不順暢,導致病人紛紛涌向大醫院,醫生長期處於超負荷工作狀態下,難免影響服務質量。
  其次是在醫患雙方信任缺失之下,醫生的“防禦性醫療”更加損害醫患關係。據瞭解,為避免漏診或者誤診,減少不必要的醫療糾紛,許多醫生要求患者全面檢查,以檢驗、心腦電圖等來記錄醫療過程,進行“防禦性醫療”。
  第三,醫務工作者在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下,對於患者的關懷度降低,再加上個別醫護人員價值取向發生偏差,有收紅包等違規行為。這些因素摻和在一起,導致醫患關係的情感距離越來越遠。
  醫患關係視同水火,而相應醫患糾紛解決機制又很不完善。記者調查發現,醫患糾紛的調解,目前主要依賴醫患協商、行政調解、調解委員調解、民事訴訟等途徑,而作為進行調解合法依據的醫學鑒定短則幾個月,長則一年半載,讓群眾難以接受。若要走司法程序,同樣要耗費時間和金錢。
  溝通與傾聽認知與理解
  “我國醫生的培養過程和法律法規中,都缺乏人文精神及溝通理念。”中國醫師協會法律事務部主任、維權委員會總幹事鄧利強對記者說,一些發達國家規定,醫生有義務傾聽患者“主訴”,即要讓患者陳述抱怨疾病帶來的痛苦。
  《生命時報》曾有報道介紹,法國的醫生即便是面對流行性感冒一類的病例,依然會詳細詢問病情並耐心向患者解釋情況。而英國醫學教育界在培養醫學生與病人溝通的能力方面更是先行一步,早於1987年英國醫學會已將對醫生交往能力的評估作為醫生資格考試的一部分。“你現在感覺如何?”“還有什麼可以幫你的?”這是患者從英國醫生口中最常聽到的一句話。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院長周勝華教授認為,醫患矛盾大部分都是由於溝通不夠,雙方信息差距太大,醫院可以設立投訴接待中心,從被動應付投訴轉變為主動接待管理,接受患者對醫院醫療質量、服務態度、管理制度的投訴,實現醫患溝通“零距離”。
  鄧利強表示,我們的醫生往往只能做到“瞭解病史”,很難做到讓患者通過傾訴來宣泄情緒緩解壓力。當然,這方面也有客觀原因,尤其是在大城市大醫院,醫生每天要面對數倍於外國醫生的患者,不得不縮短問診過程。
  “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特魯多醫生的名言坦陳了醫學的局限。鄧利強說,目前人類對疾病的認識還十分有限,而患者對此缺乏理性認識,對醫療的可及性和預後期望值過高,認為花了錢、去了大醫院,病就應該治好。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劉鳴認為,醫學是一門實踐科學,也是一門“遺憾科學”。希望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讓更多的人理解醫學並不是萬能的,存在諸多未知性和風險。患者應該盡可能的瞭解醫學常識,尊重生命,理解醫生,建立互信。
  此外,鄧利強還指出,在美國等國家,患者因病情需看專家,要由其社區主管醫生通過專門系統向專科醫生求助;我國尚未形成分級診療的就醫體系。一些醫院受不理性不科學政績觀影響盲目擴張,千方百計吸引患者跨區域就醫。小問題也要去大醫院,奔波的就醫過程進一步抬高了對治療效果的心理預期。
  “治標”先行“治本”莫停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化解醫患之間的堅冰,同樣難以一蹴而就。在有針對性地推進醫療體制改革之外,嘗試更加行之有效的防範措施同樣不該忽視。畢竟,每發生一起殺醫事件,都是對醫患關係又一次難以估計的傷害。
  鄧利強說,“醫院應該建立安檢制度,這能夠讓醫生在其職業環境中有安全感。”他還建議媒體儘量正面引導,讓患者相信法律,採取正當的醫療糾紛調處措施。
  一些醫生提出了具體的安全措施保護方法,比如現在很多醫院通過刷卡控制患者出入,實際上並沒有明顯效果。醫院可以考慮建立“安全門”,如果發現鐵器等明顯危險物品,能夠及時有效提供預警,儘量減少傷害醫生的可能。“近年來醫療界對於傷醫暴力案件凶手的量刑和追責並不嚴格。許多案件的懲戒力度不夠,威懾力不足,沒能遏制暴力案件的效仿效應。”鄧利強說,“另一方面社會對於醫生群體的關心和幫助遠遠不夠,目前僅有中國醫師協會設立了專門的醫生維權救助基金。”“我們特別呼籲公安機關要有所作為,特別是要依法強力打擊擾亂醫療秩序的暴力行為,不能將對患者的同情等同於對暴力行為的容忍。”鄧利強說。“解決的關鍵仍在於繼續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進程。”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李慧軍認為,推進醫改是標本兼治的根本方式。公平合理有效的制度設計能夠最大限度保證群眾的就醫需求,同時也能夠給予醫院、醫務人員應有的地位和尊嚴。“比如通過分級診療制度,能夠將患者根據病情輕重合理分流。”中國醫師協會黑龍江省耳鼻喉科專業委員會成員、哈爾濱兒童醫院聽力障礙診治科主任雲中燕表示,患者獲得合理分流,有助於各級醫生能有更充分的時間和精力與醫患溝通,能夠最大限度緩和醫患間的緊張關係。與此同時,提高公眾對健康教育知識的知曉率,正確認識、對待疾病,也能夠為促進醫患關係和諧發揮積極作用。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中國尚未建立科學的醫療糾紛調解機制,沒有權威的醫療機構鑒定、調處部門,患者和醫生之間缺乏緩衝帶。而對醫患矛盾的一些錯誤認識和輿論,也導致患者對於通過司法途徑解決醫患糾紛失去信心。 (半月談)
  (原標題:醫患關係:緊繃的繩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a00baozd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